讲在前面的话:为什么技术面交易者也要懂点基本面?
1.避免踩坑,例如周期股陷阱,下文中会详细解析。
2.估算持有标的的涨幅,技术面把握进场点和出场点,但是无法估算涨幅。
3.技术面和基本面本质上不冲突,甚至可以说是相生和共生的,例如:利用技术面中的缠论的背驰转折,可以倒推基本面是否发生反转,就是用技术面倒推基本面。同理,也可以用基本面倒推技术面,后面章节中会有详细解释。
在A股混,看到“低估值”的股票,很多人眼睛就亮了。特别是那些市盈率低到个位数的周期股、用模型算出来未来钱途无量的成长股、还有股价比净资产都便宜的银行股,感觉就像捡到了宝。但小心,这些“宝藏”门口,往往挂着“危险勿入”的牌子——它们可是A股里最容易坑人的估值陷阱。
一、 周期股陷阱:市盈率低点,坑你没商量
周期股的特点就是赚钱能力像过山车,跟着行业好坏大起大落。当行业红火到顶点,产品卖得贵,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这时候算出来的市盈率(PE)看起来就特别低,便宜得离谱。但这往往是假象,忽悠人的。
历史教训: 航运业最风光的时候,市盈率(PE)经常掉到个位数,结果呢?转头就掉进漫长的低谷,股价腰斩再腰斩都不止。养猪股也是,猪价飞上天的时候PE看着很美,等猪周期一转向,亏得妈都不认识。
坑在哪: 市盈率(PE) = 股价 ÷ 每股赚的钱。行业顶点时,公司赚得最多(分母特别大),PE自然就被压得很“低”。可这时候股价往往已经很高了,风险最大!买进去就是高位站岗。
怎么破: 对周期股,死盯市盈率(PE)没用!关键得看:产品现在卖多少钱?未来价格趋势怎么样(看期货)?工厂是不是开足马力生产?有没有一大堆新厂要冒出来?要是产品价格已经在历史高位、同时大家还拼命盖新厂扩产,不管PE多低,赶紧跑,别犹豫!
二、 成长股陷阱:未来钱景算得准?技术一变全白算!
成长股估值最爱用现金流折现(DCF),这模型毛病就在于太相信未来能按计划增长。可技术这东西,说变就变,风险常常被算漏了。
残酷现实: 以前风光的光伏大佬,技术路线一变,直接掉队。消费电子巨头,新一代技术出来,身价缩水一大截。现在的新能源车,几条技术路线打得火热,押错了宝,代价惨重。
坑在哪: DCF模型默认未来能预测,但新技术一冒出来,老路数就过时了。这模型对“未来永远增长多少”(g)和“折现率”(R)特别敏感,调一点点,算出来的价值就差十万八千里。更可怕的是,技术大变革一来,之前算得再美的未来现金流,可能直接归零。
怎么破: 别光算一种情况!多想想:不同技术路线谁可能赢?赢了会怎样?输了又怎样?盯紧公司:研发的钱花得值不值?专利硬不硬?核心人才有没有跑路?还得看这个行业技术更新有多快(比如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),以及有没有黑马可能杀出来搅局。
三、 银行股陷阱:股价跌破净资产?小心账本有水分!
银行股经常“破净”(股价 < 每股净资产),看着便宜得不行。但问题在于,账上的净资产,到底干不干净?值不值那个钱?大家心里打鼓。
数据警示: 有些银行,表面看不良贷款率还行,但“关注类”贷款(可能变坏账的)蹭蹭涨。有的拨备(用来填坏账窟窿的钱)勉强够用,但实际风险可能大得多。不同银行底子差别巨大,不能一锅粥看。
坑在哪: 银行的账面净资产,可能掺了水。要是藏着的坏账比报表上写的多得多,那真实的净资产根本没账上那么高。经济不景气、某些行业暴雷(比如房地产)、地方债出问题,都可能让银行的净资产“缩水”。
怎么破: 别光看PB(市净率)低不低!得挖深点,看真家伙:新产生坏账的速度快不快?“关注类”贷款变成真正坏账的比例高不高?没提拨备之前银行到底赚多少?对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借了多少钱?大环境和政策怎么变,对银行影响巨大,必须考虑进去。
怎么才能不掉坑?脑子得转起来!
周期股:别看市盈率(PE)数字小,要紧盯大宗商品价格走向。 记住那个反直觉的理儿:市盈率(PE)最低的时候,往往就是最贵、最危险的时候!
成长股:别死磕现金流预测,多看看实验室在捣鼓啥,就是多看看专利技术。 技术护城河深不深?能不能跟上变化?研发效率高不高?成果能不能赚钱?这才是关键。
银行股:破不破净不重要,关键看贷款坏账藏多深。 得穿透报表的迷雾,搞清楚真实的风险有多大,银行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扛住这些风险。
价值投资在A股不是不行,但绝不是傻乎乎地只挑“PE低、PB低”的买。真正的价值,藏在你看得懂这生意怎么赚钱、敬畏行业的起伏周期、能预见技术可能怎么变,以及把风险都扒清楚的本事里。当所有人都迷上了“低估值”这层漂亮外衣时,你得更清醒——因为最贵的价码,常常就披着这层最“便宜”的皮。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关系!
如何开杠杆炒股,十大配资公司,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